激發(fā)孩子成長的心理動力
2009-12-30 17:14 來源: 深圳商報 【字號:大 中 小】
一個人想吃西瓜,,可他又沒有帶錢,怎么辦,?這時,,一個最小的心理沖突就出現了:
本我說:我真的很渴了,能吃個大西瓜就太美了,。
超我說:要吃西瓜就要用錢買,,否則就不能吃。
本我說:西瓜那么好吃,,我就是想吃,,無論如何也要吃。
超我說:我沒帶錢,,我只能忍忍了,。
此時,本我的力量若是過強,,個體就可能依從本我的驅使,,而做出違反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行為?!安唤o我就搶,,搶了吃,不讓就殺人”,。
市計生中心青少年心理健康沙龍日前舉行,,探討了“青春期孩子成長的心理動力”。北大博士后何勝昔在沙龍,,運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探討影響孩子成長的“自我-本我-超我”各種作用力怎樣均衡地發(fā)揮作用,才能成為孩子心靈成長的動力,,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問題饒有興味,聽眾聚精會神,。
人格中包含“三個我”
何勝昔談到,,簡單地說,,人格是人在心理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某些穩(wěn)定而經常出現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具有穩(wěn)定性,、整體性,、傾向性和獨特性的特點。
何博士介紹,,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認為本我是生命的原始力量的來源,,傳達個體的基本需要,是人格中永存的部分,。本我的活動服從“快樂原則”,,追求即時的滿足感。它對嬰兒的生存至關重要,,也對一個人的畢生起重要作用,。
自我是個體的理性方面,它按照“現實原則”活動,,試圖去尋求實現本我的現實方式,。自我一方面通過延遲滿足感以控制本我,直到需要能實際地得到滿足,;另一方面又通過一定的手段為本我服務,。
超我是從自我發(fā)展起來的人格成分,是人類生活較高尚行動的動力,,是在兒童時代對父母道德行為的認同,,對社會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社會理想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超我有兩個重要部分:一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為符合自己理想的標準;二為良心,,是規(guī)定自己行為免于犯錯的限制,。超我用自我理想來確立行為目標,用良心來監(jiān)督行為過程,,使自我擺脫本我的糾纏,,按照社會規(guī)范和要求活動。超我遵循“道德原則”,,為達到完美和理想而活動,。
在人格結構動力系統中,本我,、自我和超我彼此相互調節(jié),、和諧運作,,就會形成一個發(fā)展正常、適應良好的人,。
編輯: 王丹丹
相關新聞
- 明年起"社保存折"可全國通用(30 17:11:45)
- 羅湖區(qū):家長義工合力維護中小學生安全(29 17:08:01)
- 孫影七赴貴州支教事跡將在央視播出(29 17:03:23)
- 深圳籌集320萬援建墨脫首所幼兒園(29 16:59:34)
- 福田區(qū)首個中學生防艾基地掛牌(28 16: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