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儷文談人與人的溝通:付出關愛,,從自己出發(fā)
臺上
參加關愛行動有知遇之恩
我一直在等待我的電影會有機會以關注社會及慈善的形式被觀眾所了解,,因此能參加這次活動,,我感到特別快樂,有遇到知音之感,。
深圳關愛行動組委會辦公室和深圳報業(yè)集團晶報社聯(lián)合組織的這次活動很有價值,,而且非常具有遠見。盡管看起來好像只放映兩場電影,,但實際上,,大家看過電影之后會認為,電影帶給我們的意義已經(jīng)超出了僅僅是觀賞的層面,。這就是為什么這兩部小投資的電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和《我們倆》)能帶給我這么多的榮譽的原因,,因為它和現(xiàn)實及生活有關,和人與人的溝通有關,,和上一代人與下一代人的溝通有關,,和孝順及責任有關,電影中的故事跟現(xiàn)實中的我們每個人有關,。
拍攝這兩部電影,,我并沒有太多恢宏的抱負,更多的是出于個人的感動和感觸,。但是個人的感受卻帶出了社會的責任,,正如關愛行動和愛心論壇所倡導的那樣,,所謂付出關愛,,就從自己出發(fā)吧。
有誰真正和父母溝通情感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改編自作家張潔的同名小說,,這部影片的現(xiàn)實意義,就在于女作家通過自己80多歲的老母親終離世界前后的經(jīng)歷,,揭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現(xiàn)象——忙忙碌碌中我們?yōu)楦改缸鲞^些什么,、我們所做的是家長心里所想、所能接受的嗎,?
通過這部影片,,我特別表現(xiàn)的社會問題就是,關于孝順的體現(xiàn)方式,。有些兒女生活的富足讓父母不再發(fā)愁衣食住行,,但卻把父母放置一邊或者敷衍了事。他們只要讓父母認識到,,“你的孩子過的還不錯,,你們放心吧,你們就過好你們自己吧”就夠了……但是什么是好呢,?有標準嗎,?僅僅是吃喝不愁的日子嗎,?問題是,有誰真正能和父母溝通情感呢,?微乎其微,!更別說聽從父母的意見。大多數(shù)長大的兒女都認為和父母溝通有障礙,,似乎覺得和父母沒有必要交流,,兩代人直到父母真正出現(xiàn)了問題,如病重,,才手忙腳亂地守護在他們身邊,,體現(xiàn)進一步的關心。
這部電影給予我的思考是多方面的,,我想通過這部作品,,請觀眾暫時離開自己習以為常的生活軌道,能夠認真思考和重新感覺一下他們既熟悉又忽略了的東西,,引起人們的警覺和醒悟,,讓我們懂得:如何對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認真審視我們是否因為一些并不能真正成為其原因的原因而對他們有了忽視,、有了隔閡,、甚至讓充溢在我們心中的那種愛意悄然流逝。
據(jù)了解,,深圳的關愛行動倡導的也是這種來自人類自然情感的關愛,,一種推己及人的關愛,讓愛常駐我們的生活,,它不是一種運動式的活動,,而是潤物無聲卻更能打動人們心扉的愛。
我想,,這種關愛也是我在影片中試圖向大家講述的,,這種美學追求也是我以后將努力追求的———為愛做最真誠的表達。
編輯:徐洪惠